首页 >> 友樵专栏 >>友樵传记 >> 江友樵:齐白石与他称兄道弟(组图)_《重庆晨报》20160515
详细内容

江友樵:齐白石与他称兄道弟(组图)_《重庆晨报》20160515

2016-05-15  来源: 重庆晨报(重庆)

(原标题:江友樵:齐白石与他称兄道弟(组图))


江友樵

江友樵 1950年代在川大


齐白石送江友樵的虾蟹图。

齐白石送江友樵的虾蟹图。


齐白石为《友樵山水画册》题跋。

齐白石为《友樵山水画册》题跋。


江友樵1943年17岁时所作《嘉木千章图》。

  江友樵1943年17岁时所作《嘉木千章图》。

近日在三峡博物馆开幕并将展出到5月29日结束的“灵秀雄深——江友樵书画大展”,使重庆一位湮没多年的中国山水画大师完全浮出水面,他就是江友樵。

江友樵的弟子韩善祥是这次大展的策展人,从4月29日下午开幕起,他都在现场观察,并在微信上直播大展。现在的书画展,大都是开幕式热闹一番后就趋于冷清,但江先生这个画展不一样。韩善祥说:“头两天,观众爆满,留言本一天多就写满了,我有60多位师友还从北上广和香港等地专程赶来。第三天,观众还排起长龙。第五天,到了下午闭馆时间,还是人流如织。江先生泉下有知,也会非常欣慰。”

韩善祥认为观众对江先生的喜爱源于其作品中那“灵秀雄深”的“中国画传统正脉的光辉魅力”;一位陈姓观众留言,用诗歌描述了这种魅力:“一渔一樵本为民,伤睛折骨仍精神。绘就江门三千树,自在芳香桃李行。”

我们将分两期来打望江友樵这位中国美术史上的失踪者的传奇生涯:他春风得意的北京时期和苦不堪言的重庆岁月。本期我们打望的,是他在北京的日子。


山城

年少受熏陶 学徒期苦练

江友樵的少年时期便为他天才画家的身份打下了基础。1926年,江友樵出生于重庆一个收藏家、书法家和运动健将的家庭。江友樵胞弟的儿子——书画家江涛说:“我爷爷江鹤笙在民生路开了一家肇明体育器具用品社,但主要是卖网球用品。我们也住在里面,家里就像一个博物馆,爷爷收藏的古代铜器、铁器、瓷器、陶器、玉器,还有砖瓦、碑、名人字画,都堆在屋头。”

江鹤笙交游甚广,跟体育明星和考古大家都是好友,所以他的社交名单非常豪华、混搭:既有足球大王李惠堂,网球健将林宝英、邱飞海,也有郭沫若、赵熙、马衡、马叙伦、顾鳌、卫聚贤这些大学者和书画家。他自己也跟着他们成了练家子,曾被选为四川省网球代表参加全国大赛;他搜集的汉画像砖拓片,有三块现在三峡博物馆常年展出。

江鹤笙对江友樵最大的影响,是其对书画的热爱。江友樵80年代在《自述》中回忆父亲:“晚年专攻二王草书,尤爱王献之。曾担任蓉社书画研究会主任。抗日战争时期,各省书画名家云集四川。因此他和海内的名流学者、艺术大师多有交契。”

在这样的书香之家中,江友樵经常在桌子、板凳、黑板,以及黑漆大门上乱图乱画。1936年,他转学到成都明德小学,在重庆乱画的功夫立马显现,参加儿童图画比赛获第一名,从此有了“神童”之誉。

1943年大轰炸结束,他回到重庆。在未经轰炸的成都,他度过了苦练山水画的学徒期。他在自述中说:“晚自习下来,吹了灭灯号,同学都进入梦乡之后,我再点起菜油灯‘开夜车’。初中时期我即参加蓉社书画研究会、蜀艺社、扶社金石书画研究会、乙酉金石书画研究会。”

他在少年学艺期画了很多画,但经过多年水灾火患和虫蚀鼠咬,所剩无几。这次大展第一幅作品,是他作于1943年的巨画《嘉木千章图》,是他现存最早的画。江涛说:“以四王之王翚的笔墨之法为基调,熔董、巨、黄、沈等元明诸家于一体,笔法爽利,灵活多变,墨色苍秀,整幅画面无一笔稚嫩处。画法与书法,均成熟老到,很难想象出自一名不到17岁的少年之手”。


蓉城

为爱弃留校 失恋后赴京

1947年江友樵从重庆求精中学毕业,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。一进校,他就被选为四川大学美术研究会主席,他们在校内举办的画展,往往成了成都美术界的大场面,其中又以江友樵的作品最为突出。

像云山一样奔来眼前的,还有江友樵在《自述》中回忆的初恋:“在同班同学中,牟绪薻和我是同乡,她的父亲牟申仲先生是个诗人,她的姑父向宗鲁先生是有名的神童和学者,因此牟绪薻在女同学中是学有渊源的。她和我的接触最初由借抄听课笔记开始,她对我依口代笔的敏捷记忆力和刚健婀娜的钢笔字很有好感,时间久了,她对我的国画和书法又有更深的好感。她的父亲也推崇我‘年少才高’。牟绪薻对我更是衷心倾倒,我们的友谊由学友、战友、密友进而发展到共结同心。”

江友樵很爱她,以至于大学毕业他本可留校任助教,当一个理想的教授兼书画家,“但爱情的红线,使我放弃助教和牟绪薻一块调到中共川西党委宣传部工作,参加工作后,百忙无暇,牟绪薻也变成了反对我学画的急先锋,甚至要我在爱画或是爱她之间作出抉择。”

其实,伴随爱情一起奔来眼前的,还有当时对传统国画的轻视,标准的说法是它“不能反映火热的工农民生活和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”,整个国画界也沉不住气了,于是就往山水画里面塞飞机、火车、烟囱、大炮。

1952年,江友樵和女友“绝裂”。第二年,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文东看好他的才华,跟北京中共中央宣传部联系后,把他调到新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所工作。怀着一颗失恋之心和高中三年间完成的《友樵山水画册》,江友樵推开了北京的大门。江涛回忆:“牟绪薻后来因文革受冲击跳楼自杀。我大爸说起这事,都哭了,生活中他很少哭的。”


京城

才华虽受赏 不屈被排挤

江友樵去的新单位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所当年才成立,所长是民国大画家黄宾虹,一直住在杭州,实权掌握在有延安鲁艺背景的理论家、副所长王朝闻手中,同事有潘天寿、傅抱石、蒋兆和、李可染等一箩筐民国大画家,27岁的江友樵最年轻。

但他的绝佳画艺,使本来就处于国画低潮期的郁闷老头们喜出望外,他们看了他完成于少年时代的《友樵山水画册》,无不惊为天人,觉得国画有救,国画传统后继有人。声名鹊起的小江在《自述》中回忆:“北游京师,复日与当代艺坛巨擘相竞爽,笔花缭绕,墨潘淋漓,慨乎平生,尤为仅事,过从最密的是齐白石老人和收藏家徐石雪先生。齐、徐二老对我的知遇,是我没齿难忘的。”

徐石雪先生藏书万卷,藏古画数百轴,认为江友樵“天之生才甚难,或数十年一见,千万中一人。”他经常在徐石雪家流连忘返;95岁的齐白石老人更赏识江友樵,曾与他称兄道弟,看到他的山水册,欣然题名“友樵山水画册”;题了还不过瘾,又亲自操刀把刚写下的题名刻在画册红木封面上,并题跋道:“蜀之山水多奇险,叹得其似不易,信手一挥,成之可矣。友樵弟之画,固可喜,因是蜀人也。观之再三,记而还。”

与齐白石老人的厚爱相比,曾任延安鲁艺美术部主任、1951年任中央美院副院长的江丰,则成了国画和江友樵的克星:央美国画系取消,改成“彩墨画系”。几乎与江友樵同时被江丰排挤出中央美院的大画家吴冠中后来在“自述”说到江丰:“我感到他很正直,处事光明磊落……据说由于他反对国画,认为国画不能为人民服务,国画教师几乎都失业了……”

江友樵也失业了,在《自述》中他说:“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去世后,新领导急于改造中国画,由于反对把中国画改成‘墨画科’,我被安排在图书馆抄写资料。”

他只抄了几个月,实在受不了,1954年春天就“退职离京,返回老家重庆”。

当时在京城,他的一箩筐民国大画家同事,都在绞尽脑汁往传统国画里面塞进工农民及其工具、现场和产品,发明了一种统称“江山如此多娇”的“新国画”。

但江友樵离开“新国画”的京城前两天,其最后一个行为艺术仍旧是扑进传统国画的怀抱。在美院图书馆抄资料,他发现了一幅五代著名画僧巨然的《溪山兰若》长卷珂罗版印刷品,心动手痒,马上临摹。他在自跋中写道:“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有巨然《溪山兰若》长卷。余于凑借路费,踉跄离京之前二日,匆匆摹抚一过,时短心乱,几桌狭窄跼蹐,蜷曲不能施展,草草稿其梗概而已。一九五四年春首巴渝江友樵于都门寄舍。”

这幅长卷,也在这次大展上展出,墨分五色,满纸烟云,一点看不出“踉跄”和“草草”。现在看来,当年摹抚此卷,是江先生永别京城的仪式,也是他更深地归依中国画山高水长的传统从而饱经磨难的开场戏。

欲知江友樵先生回渝后的遭遇和故事,我们下期再扯。

文、图片翻拍/本报记者 马拉(来源:重庆晨报)

netease 本文来源:华龙网-重庆晨报责任编辑:王晓易_NE0011


技术支持: 建站ABC | 管理登录
seo seo